永城芒砀山夫子山风景区

发布时间:2019-08-30 560次阅读 0次点赞 0条评论

永城市芒砀山夫子山景区位于永城市芒砀山西部,是为纪念孔子周游列国在此避雨而得名。此山虽不大,但它是全国唯一用“夫子”命名的山体,主要景点有文庙,孔子避雨处。另外呢山上还有两处汉墓和三座清代的古塔。这座庙就是夫子庙,又叫文庙,是一栋木质瓦房,它有一个正门叫状元门,两个偏门叫文武门,左边是武官进的门,右边是文官进的门。始建宋代,明代曾遭兵焚,现存文庙坐北朝南,由大成殿、东西厢房和大成门组成。

1403314O8-2.jpg

文庙院内呢两边分别有两棵古柏和三通石碑,左边的柏树斜依在了古碑上,形成“柏抱碑”的奇观,右边的柏树在清代咸丰年间清军和捻军在芒砀山大战时曾遭火烧,但至今仍枝繁叶茂。两棵古柏之间的青石台阶雕有云龙,称“龙踏”,只有皇帝来参拜孔子时才能走的。
1403315953-1.jpg

1403316162-0.jpg

 大殿内供奉有孔子及四配,分别是颜回、曾参、子思、孟子。中间这位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,孔子名丘,字仲尼,因出生时头顶下凹,所以反其意取名为丘,生于公元前551年,鲁国人,卒于公元前479年,距今约有两千五百年。孔子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化巨人。是中华文化最杰出的代表。他在政治、教育、哲学、文学、史学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。孔子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传承者,晚年倾其全部精力收集古籍,著书立说,完成了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乐》《春秋》等鸿篇巨著的编篡。除《乐》一书失传外,都成为千百年来特别是科举时代中国文人学子们的经典教科书。自汉武帝时提出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后,孔子学说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正统,被后人推崇为圣人,尊为“至圣先师”。孔子一生很坎坷,3岁时父亲去世,17岁时母亲去世,年少的孔子由于经历过一番挫折,所以他发奋学习,逐渐成了一个博学多能的人,孔子从三十岁开始收弟子,一生收门徒三千人,有成就的七十二人,后人称为孔门七十二贤。孔子一生中,做官的时间很短,在他二十六七岁时当过一回“乘田”,也就是管理牛羊的小官,另一回是“委吏”,也就是会计,但时间都不长。孔子真正从政是公元前501年,这时的孔子已50岁,在鲁国当上了中都宰,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。孔子当中都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,但是受到鲁国贵族的排挤,孔子深感政治抱负难以施展,只得带领颜回、子路、子贡等十余名弟子离开鲁国,开始周游列国,时间长达十四年,足迹踏遍了各个诸侯国,颠簸流离,但其他国君一概没有采纳孔子的儒家思想,晚年孔子回到鲁国,整理编写了诗、书、礼、易。乐、春秋。(公元前479年)春天,孔子病逝,时年七十三岁。1403313227-3.jpg

1403313L9-4.jpg

据《清光绪永城县志》记载:夫子避雨处,为一天然半覆锅状石室,深6.5米,宽20米。因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避雨晒书而得名。洞中至今仍存有一座曲膝盘腿、坐北朝南的孔子雕像。此像雕于明代,是全国仅有的孔子古石雕像,现面部已残。孔子旧雕像坐北朝南,高约一米,屈膝盘坐,拱手缩颈,形象生动逼真。春秋末年,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“去曹适宋”时途径芒砀山,突然狂风大作,乌云翻滚,下起了瓢泼大雨。春秋时期,芒砀山属于宋国,位于宋国的边陲,人烟稀少,森林茂密。师徒一行人想要找个地方避雨歇息,可荒山野岭并无人家。孔子及弟子只好在雨中狂奔,大雨仍不停息,在芒砀山群西边的一座小山处有一山崖,大家便再此避雨。此山崖虽宽20多米,但空间很窄,孔子弟子们及马车仍在受淋,孔子自言自语道:“此山洞能再大一点多好!”说罢,只听空中一声响雷过后,山崖向前长出一截。孔子道:“吾师徒周游列国,推行仁政,在此避雨,得到上天庇护,可我师徒人众,此山崖仍不足以遮挡风雨,望上天再让石崖往外伸一点”。

1403311626-6.jpg

孔子说罢,拱手屈膝对苍天拜了三拜,只听一阵响雷之后,石崖又往外长出一截,共深6.5米,这下不但可容纳其弟子,连其马匹、马车、书籍也能不受风吹雨淋了。雨过天晴,太阳直射崖洞,孔子及其弟子赶紧整理书籍,把竹简上的水倒净,搬到外面的大石台上去晒,这就是后来芒砀山著名的孔子晒书台。当地百姓认为是孔子的治学精神感动了苍天。从此晒书台上一年四季便不再飘雨落露,可以日夜晾晒衣物和粮食。可惜晒书台在文革期间不幸被砸毁。
夫子避雨处自古为永城胜境,名曰:“石岩积翠”。它见证了孔夫子的足迹与仁爱,夫子崖中栩栩如生的雕像前,后人设置了香炉,终年香火不断,来芒砀山游玩的游人,尤其是文人墨客,都会到此虔诚祷告,也寄托了豫东百姓对孔子的无限敬仰。

1403314115-5.jpg


    暂无评论
热门信息